養生課堂 | 調和五味,以養五臟

綜合訓練器排名日期:2022-04-25 22:48

《黃帝內經》有云:“五谷為養,五果為助,五畜為益,五菜為充。氣味合而服之,以補精益氣。此五者,有辛酸甘苦咸,各有所利,或散或收,或緩或急,或堅或軟,四時五臟,病隨五味所宜也?!?/p>


藥王孫思邈《養生歌》也講

春月少酸宜食甘,

冬月宜苦不宜成。

夏月增辛不宜苦,

秋辛可省但加酸。


那么我們怎么以五味之力,調養五臟,我們請恒寧醫生帶來今天的養生課堂《 調和五味,以養五臟》


五味,是指酸、苦、甘、辛、咸這五種類型的食物。

五味調和是通過五味的配合,使人體的功能趨于平衡。

五味對五臟有其特定的親和性,故五味調和,能對五臟能起到補益作用。

《素問·至真要大論》說:“酸入肝,苦入心,甘入脾,辛入肺,咸入腎。久而增氣,物化之常也?!碧岢逦毒?,反對偏食多食,即“五味所禁”,五味偏嗜會給健康帶來不良后果。




《黃帝內經》里曾明確指出:“謹和五味,骨正筋柔,氣血以流,湊理以密,如是則骨氣以精。謹道如法,長有天命?!?/p>


因此,在選擇食物的時候,為了健康著想,要做到五味調和。如果五味失調,可能會引起疾病的發生。


苦味食物 

苦入心,走血,入小腸經。一般苦味食物有燥濕、醒腦、清熱、解毒、瀉實、利尿等功效。如苦瓜可清暑、滌熱、解毒明目;杏仁可止咳、平喘、潤腸、通便;枇杷葉可清肺和胃,降氣解暑;桃仁可活血;茶葉可醒腦、強心、利尿等。


苦味不可多食,多食則脾虛,會導致大便溏泄,惡心、嘔吐。有骨病者(結核、骨癌、骨折等)也不可多食苦味。多食苦味會使牙齒色黑、疏松、皮膚不潤澤,毛發易脫落。


辛(辣)味食物

辛入肺,走氣,入大腸經。一般辛味食物都有祛風散寒、發散表邪,疏暢氣機,舒筋活血,行氣止痛、增進食欲等功效。如生姜可溫中健胃,解肌散寒;胡椒可暖腸胃,除濕邪;韭菜可行瘀散滯,溫中補氣;香菜可透發麻疹;大蔥可發表散寒。


辛味食物有較強的刺激性,食過量會使肺氣旺盛,肛門灼熱,所以一般患痔瘡、胃及十二指腸潰瘍、便秘、尿道炎、咽喉炎者不可多食。一般適量食用不會傷胃。多食辛辣對心臟不利,可造成指甲干枯,辛走氣,有氣病者勿多食。


酸味食物

酸入肝,走筋,入膽經。一般酸味食物有收斂、固澀、增食欲、健脾開胃之功效。酸味食物如米醋可消積解毒;馬齒莧可涼血止痢、解毒、消痛;烏梅可生津止渴,斂肺止咳;山楂可健胃消食;木瓜可平肝和胃等。


酸不可多食,過食可引起消化功能紊亂,尤其胃酸過多的人,患有關節炎及胃功能差的人不可多食酸。


甘(甜)味食物

甘入脾,走肉,入胃經。一般甘味食物均有滋補養身,緩和痙攣,調和性味的功效。甘味食物如糖可助脾、潤肺、生津;冰糖可化痰止咳;蜂蜜可和脾養胃潤燥,清熱解毒;大棗可補脾益陰;葡萄可補血強志利筋骨。


過食甘會導致血糖升高、呆滯脾胃,引起食欲不振。


咸味食物


咸為五味之主,咸入腎,走骨,入膀胱。一般咸味食物可軟堅散結,滋潤潛降,消腫止痛。咸味食物如食鹽可清熱解毒、涌吐、涼血;海參可補腎益精、養血潤燥;海帶可軟堅化痰、利水泄熱;海蜇可清熱潤腸。


多食咸可使“舌干喜渴”嚴重造成脈凝泣(血流不暢),而變色;咸走骨,有骨病者、血病者勿多食咸,腎功能不全患者要少食咸,否則會加重腎臟負擔,使病情加重。


生活中,大家還是要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進行調整,飲食要濃淡適宜,酸、苦、甘、辛、咸要搭配得宜哦!


如果您覺得文章有用,歡迎分享朋友圈





添加恒寧醫生





本文轉載自網絡,版權歸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您的權益請聯系wyl860211@qq.com,我們將第一時間刪除。

最新資訊

熱門新聞

猜你喜歡

中文字字幕在线中文乱码2019